李承乾最大的错就是没有提着李泰李治的头去见李世民。李承乾是怕自己成为李建成,也有瘸腿之后心理出现问题,当时朝堂都在议论下一代君王是瘸子是否合适。 贞观元年,李承乾被立为太子时年仅八岁。这个年纪的他,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玄武门事变对整个家族带来的冲击。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逐渐了解到自己的父亲是如何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的。在这个过程中,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惨遭杀害。 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太子的地位在大唐是相对稳固的。但是这场政变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李承乾作为太子,身边的臣子经常会谈论玄武门事变。每当这时,他都会想到自己的伯父李建成身首异处的下场。 贞观十四年,一场意外让李承乾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折。他在参加射箭活动时不慎从马上跌落,导致一条腿落下残疾。 这个身体缺陷让李承乾在朝堂上的处境变得更加困难。许多大臣开始私下议论,认为一个身有残疾的人是否适合继承大统。 在当时的观念中,天子应当身强力壮,四肢健全。 朝臣们的议论很快传入李承乾的耳中。这些质疑声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保住太子之位。 李承乾的母亲长孙皇后一直是他最坚实的靠山。但在贞观十三年,长孙皇后去世,让李承乾失去了最重要的保护伞。 没有了母亲的庇护,李承乾的处境更加艰难。在朝堂上,既要面对自己瘸腿带来的非议,又要提防其他皇子对太子之位的觊觎。 一些大臣开始拿李承乾与其他皇子进行比较。他们认为,一个瘸腿的太子不仅有损大唐颜面,更可能影响未来朝廷的统治。 这种局面让李承乾陷入了极度的不安全感之中。他既要防备自己重蹈李建成的覆辙,又要面对因身体缺陷带来的巨大压力。 在李承乾担任太子期间,魏王李泰的崛起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威胁。李泰以其出众的才学和能力,逐渐赢得了李世民的赏识。 李泰不仅精通文史,还善于结交朝臣,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圈。 贞观十六年,李世民破例允许李泰入住武德殿。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因为武德殿位于皇城中枢,向来只有皇帝和太子才有资格在此居住。 李世民这一举动被许多人解读为对李泰的特别优待。一些朝臣认为,这暗示着皇帝可能有意改立太子。 与此同时,年幼的李治也在朝中崭露头角。虽然李治给人以性格仁弱的印象,但他得到了一批重臣的支持。 这些支持李治的大臣们认为,相比行为日渐失控的李承乾和野心勃勃的李泰,性格温和的李治反而更适合继承大统。他们开始在朝堂上暗中为李治造势。 李世民对三个儿子的态度十分微妙。他一边默许李泰的崛起,一边又不阻止李治势力的壮大。 这种态度让朝臣们难以判断皇帝的真实意图。一些官员开始在李承乾、李泰、李治三方之间摇摆不定。 房玄龄、长孙无忌等重臣虽然表面上尊重太子的地位,但实际上也在暗中观察形势。 李承乾的处境越发艰难。他既要提防李泰的咄咄逼人,又要警惕李治的暗中崛起。 面对这种局面,李世民采取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策略。他既不明确支持太子,也不公开偏袒其他皇子。 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在维持朝廷的稳定,实际上却加剧了皇子之间的竞争。每个人都在揣测皇帝的心意,都想争取更多的支持。 朝堂上的暗流涌动,使得整个政治氛围变得异常紧张。大臣们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在这场储位之争中站错了队。 这种局面对李承乾极为不利。作为太子,他本应得到朝臣们的拥护,但现在却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许多支持。 面对李泰和李治带来的压力,李承乾不再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能,反而开始沉迷声色犬马,与一群庸人为伍。 这种生活方式很快就引起了朝臣们的不满。许多原本支持太子的大臣纷纷远离,使得李承乾在朝中的根基进一步削弱。 杜正伦曾经以皇帝的名义劝诫李承乾要收敛行为。但李承乾却因此向李世民告状,导致杜正伦被贬。 这一事件之后,朝中再也没有大臣敢于直言规劝太子。李承乾失去了最后一道防止自己误入歧途的防线。 贞观二十二年,李承乾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他没有选择在朝堂上与李泰、李治进行正面较量,而是铤而走险,策划谋反。 这个决定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李承乾既没有军事才能,也缺乏政治手腕,更没有强大的势力支持。 与当年李世民起兵不同,李承乾的谋反毫无胜算可言。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军事资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公司正在评估可能对集团业务运营和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公司将继续监察进展并将根据上市规则规定适时进一步作出公告以知会公司股东及潜在投资者。 李世民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还得到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能臣的鼎力支持。而李承乾的身边只有一群无能之辈。 谋反事发后,李承乾很快就被擒获。 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如何用杠杆证券,李承乾被废为庶人,随后被赐死。
|